當前位置:中國廣告人網(wǎng)站>創(chuàng)意策劃>廣告雜燴>詳細內(nèi)容
網(wǎng)絡時代新聞時效性在危機傳播中的重要性
作者:張詠華 時間:2008-5-5 字體:[大] [中] [小]
-
[摘要]:
檢測環(huán)境、傳遞信息是新聞傳媒的四大社會功能之一。在危機發(fā)生時,作為職業(yè)傳播者的新聞傳媒機構(gòu)及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傳播活動在提供有關信息和危機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危機作為“極度危險或艱難的動蕩不定的局面”,[1]需要人們作出迅速反應。因而,新聞傳媒在危機發(fā)生時對于危機的報道,也必須迅速及時。這就決定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在危機報道中更凸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意義。本文聯(lián)系網(wǎng)絡時代新聞時效觀的新發(fā)展,提出:在網(wǎng)絡時代,信息傳遞渠道日益增多,速度可因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而達到瞬時傳播,新聞更新可因之而達到即時更新;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重視傳媒危機報道的時效性對于傳媒能否在危機管理中有效發(fā)揮正面作用至關重要。在全球化時代,這種作用反映在對內(nèi)、對外兩個層面,即對內(nèi)有助于澄清信息與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對外有助于把一個負責任的、對待事關人民生活的突發(fā)性危機事件應對有方、從容不迫的國家形象樹立在國際公眾面前。
[關鍵詞]:新聞時效性 危機傳播 時效觀
I. 傳媒與危機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危機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如何通過自身的行為來處理危機是對人類智慧的考驗,也是對人類信息傳播系統(tǒng)的考驗,因為人類正是仰仗信息作出自身的行為決策的。對于危機,著名的英文韋氏詞典將之定義為“極度危險或艱難的動蕩不定的局面”。在危機發(fā)生時,一方面,社會所面臨的危險或艱難迫使人們迫不及待地需要采取應對行動,而另一方面,動蕩不定的局面中又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使眾多的人們難免有焦慮不安、不知所措和恐懼之感。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處理、化解危機的過程同時也是消除人們的焦慮的過程。由于信息的定義之一即“減少接收者的不確定性的訊息”,[1]而在危機狀態(tài)下,不確定性往往成為人們焦慮、恐懼的原因。因而,準確、及時的有關信息傳播,對于危機處理和化解至關重要。
正是因為危機處理過程與信息傳播的關聯(lián)性,人們在危機發(fā)生時,自然而然地特別關注信息傳播系統(tǒng)提供的有關信息。而在當代社會,由于新聞傳媒系統(tǒng)作為專司信息傳播職責者的權威地位,危機發(fā)生時,人們往往對新聞傳媒的傳播活動寄予為他們了解危機狀態(tài)的方方面面和在此基礎上的行動定向提供幫助之厚望。誠如傳播學研究的重要理論成果、媒介系統(tǒng)依賴論所指出的,個人、群體、組織、其他社會系統(tǒng)乃至整個社會同媒介系統(tǒng)的互為依賴關系會隨著情況(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環(huán)境中的不確定性越甚,這種依賴性的強度也就越強!袄,在一場危機時期,我們構(gòu)成一種將能最好地服務于當時最重要的個人目標的媒介系統(tǒng)。當危機結(jié)束時,我們也許會恢復我們?nèi)粘5拿浇橄到y(tǒng),重新建立適合于達到日常目標的媒介依賴關系!盵3]
危機時刻正是彌漫著不確定性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傳媒系統(tǒng)的信息傳播,關系到個人的行動定向,也關系到有關部門和組織的有關應對決策。其關聯(lián)性之強,顯著凸現(xiàn)。因而,這種關聯(lián)引發(fā)了中外學術界的關注。運用Google學術搜索,在中文狀態(tài)下,鍵入“危機傳播”(連引號鍵入),查詢所有中文網(wǎng)頁,獲得264項搜索結(jié)果;在英文狀態(tài)下,鍵入 “crisis communication”, 查詢所有英文網(wǎng)頁,獲得1660項搜索結(jié)果?梢娭型鈱W術界對“危機傳播”這一議題均有大量成果積累。對搜索結(jié)果進行瀏覽,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均涉及危機管理與媒介的關系或傳媒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例如,中文學術成果中,史安斌的《危機傳播與新聞發(fā)布》(廣州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楊至聰、鄧濤的《媒體與政府在危機傳播中的合作》(《采寫編》2005年第二期),李國民的《地市報危機傳播策略淺析——以齊齊哈爾“8• 4” 事件報道為例》(《城市黨報研究》2006年第四期),陳力丹、陳俊妮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礙分析》(《新聞界》2005年第六期),洪瑾的《危機傳播中信息對稱的媒體問題研究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第四期)等,均從不同的方面對此予以闡述。
鑒于危機時刻是社會與個人需要迅速采取行動應對的時刻,因此傳媒與危機管理的關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傳媒報道的時效性對其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之重要性。
II. 新聞時效性的重要性和新聞時效觀的發(fā)展
新聞傳播必須迅速及時,講究時效性,因為新聞的定義中就蘊涵了“新近”的意思,新聞報道所關注的,是新近變動的事實,受眾在接收新聞信息中所要求的,是“及時獲知外界剛剛發(fā)生的變動”。[4]這可說是中外新聞傳播界的共識。“Timeliness”作為中外公認的新聞價值(要素)之一,是新聞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新聞實務操作中傳媒從業(yè)人員在選擇新聞的過程中用以評判新聞事件是否值得報道/具有報道價值的標準之一。新聞時效性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誠如新聞工作者中的一種流行說法所指出的,“新聞‘姓’新”。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傳播技術條件下,人類克服信息傳播中的時空限制的程度、能力不同,公眾在信息接收中對時效性的要求也不同,新聞界內(nèi)外的新聞時效觀也不同。
在近現(xiàn)代新聞傳媒業(yè)的發(fā)展史上,伴隨著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新聞時效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及新聞時效觀的演變可以說是傳媒業(yè)務變遷中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在西方近代報紙興起的初期,有關國外的信息一、二周內(nèi)到達讀者手中依然能給讀者以新近的感覺。當世界上最早問世的通訊社——哈瓦斯社還在以快馬作為遞送稿件的工具時,其時效性當然不能與當今通訊社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同日而語。在電報作為電子通訊手段被廣泛運用于現(xiàn)代通訊社的業(yè)務和現(xiàn)代報業(yè)后,新聞時效性開始以“日”計算,新聞的“新”體現(xiàn)在所指的事情為“昨日”或“今日”。廣電媒介問世后,新聞的時效性要求進一步提高,每日多次播發(fā)新聞的廣電媒介,逐漸使新聞時效性向著以“時”計算的方向發(fā)展,直至發(fā)展到滾動式播出。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崛起,以其瞬時傳播的效能,使得對新聞即時更新成為可能,從而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新聞時效觀,公眾在信息接收中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更高。著名的國際傳媒網(wǎng)站BBC在線就曾針對網(wǎng)絡傳播的特點,提出隨時化新聞服務的觀念。當前,在突發(fā)性危機事件發(fā)生時,國際上的新聞時效性的競爭往往成為分秒之爭。例如,當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時,率先在網(wǎng)上予以報道的新華社,與美聯(lián)社之間在對此的首篇報道上的差異僅為幾秒之差。鑒于在當今網(wǎng)絡化時代,新聞時效觀已經(jīng)被推向“全時化”,[5]重視傳媒危機報道的時效性對于傳媒能否在危機管理中有效發(fā)揮正面作用至關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種作用反映在對內(nèi)、對外兩個層面,即對內(nèi)有助于澄清信息并力求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恐慌,對外有助于把一個負責任的、對待事關人民生活的突發(fā)性危機事件應對有方、從容不迫的國家形象樹立在國際公眾面前。
近年來3個突發(fā)性危機事件發(fā)生時傳媒的有關傳播及其在國內(nèi)外的影響之個案,可以佐證這一點。
III.時效性問題對我國傳媒危機傳播效果的影響——從3個個案說起
在突發(fā)性公共危機發(fā)生時,我國媒體的有關傳播中存在一些影響其效果的問題。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和筆者本人的觀察,時效性問題是其中的一大主要問題:出于對“正面報道為主”的宣傳方針的機械式的理解,在發(fā)生危機性突發(fā)事件時我國傳媒系統(tǒng)時而因遲疑不決,造成“失語”或報道遲緩,結(jié)果由國外媒體占報道先機,既不利于發(fā)出我們的聲音,也不利于我國傳媒的公信力,當然也不利于我國傳媒迅速發(fā)揮對于危機應對的行動定向的指導作用。對于危機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與傳播效果的的關聯(lián),近年來我國傳媒在幾件危機性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的報道工作,可以作為佐證。2002年冬天到2003年春天,我國發(fā)生了“非典”事件(SARS)。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初時我們的媒體對此的信息傳播是遲緩的。結(jié)果一時間社會上有關傳言四起,公眾因情況的不確定性而產(chǎn)生了巨大的焦慮感和恐懼感,而國際上的傳媒則紛紛指責我們對此隱而不報。且不論當時的傳媒信息傳遞滯后最主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客觀上,在這一問題上,我們的媒體當時的報道遲緩在對內(nèi)的危機處理和對外的形象塑造中的被動卻是毋庸諱言的。但后來,我國政府調(diào)整了應對這一危機的策略,傳媒對此事態(tài)的發(fā)展及時報道,社會上的流言逐漸平息,國外的媒體也開始引用我國傳媒提供的信息?梢娫谝粋信息傳遞渠道日益多元化、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已經(jīng)使新聞時效性的競爭成為分秒之爭的當今社會,過去那種“在沒有其它信息源的情況下可能是有效的”危機應對策略—“通過對信息接觸的控制來淡化危機”的策略,[6]已不復可行。我國應當更新對于媒介傳播的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觀念;在危機發(fā)生時,我國傳媒應及時迅速地傳遞信息,以此在社會的公共危機處理中為我國公眾提供信息指導,并以此在國際上為我國樹立一個負責的、面對危機應對有方、自如的大國形象。否則,即使我們不報,信息也會照樣不脛而走,非但無助于信息管理和危機化解,而且會給我們的對外傳播、國際形象塑造造成被動,并且影響我國媒體在國內(nèi)外的公信力。
如果說從傳播效果的角度來說,“非典”事件(SARS)發(fā)生時我國傳媒初時的反應遲緩和報道滯后是一則忽視新聞時效性在國內(nèi)外帶來負面效果的例子,那么2004年我國在遭遇“禽流感”事件時傳媒及時報道的情況,則可從正面佐證新聞時效性的重要性。由于傳媒報道及時,“禽流感”事件發(fā)生時,我國公眾沒有表現(xiàn)出“非典”期間曾一度出現(xiàn)的恐慌,國際上也沒有對我國政府及媒體出現(xiàn)種種指責,不像“非典”期間的前階段所發(fā)生的那樣。
2006年,上海大學一位碩士研究生、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成員的碩士論文在對美國的《紐約時報》與《衛(wèi)報》1995-2005年關于中國大陸的報道進行研究中發(fā)現(xiàn),2005年11月13發(fā)生的我國吉林石化雙苯廠苯污染事件, 是2005年《紐約時報》關于我國的報道中社會生活類新聞方面一個重要議題。[7]從《紐約時報》關于該議題的報道中,我們可以再次看到我們的傳媒的信息報道滯后是如何被這一國外著名主流媒體解讀、指責的。從2005年11月23日出現(xiàn)了第一篇有關這次事件的報道,到12月23日這一年度最后一篇相關報道,《紐約時報》在那一時間段內(nèi)對這次事件共發(fā)表了12篇報道、文章。盡管這算不上是一個大的數(shù)字,但是,如果就這一數(shù)字在《紐約時報》2005年關于我國的新聞報道、新聞評論和新聞特寫中的社會生活類的總量的比例來說,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數(shù)字相對就較大了。2005年該報全年關于我國的新聞報道、新聞評論和新聞特寫總量是551篇,其中社生活類總量約100篇,因此這一個發(fā)生在那年接近年底的事件占據(jù)了《紐約時報》2005年關于我國的新聞報道、新聞評論和新聞特寫中社會生活類的總量的12%。就這些報道、文章的內(nèi)容而言,根據(jù)這位研究生的研究,大致可歸納如下:這12篇中,有10篇都是有關中國政府應對這一事件的態(tài)度和措施,另外2篇中,1篇是介紹事件的基本概況,另外一篇是對百姓生活的影響。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非政治類事件中,中國政府的一舉一動仍然是《紐約時報》關注的焦點!薄霸谒械挠嘘P報道、文章中除了介紹事件的基本概況的那一篇外,其余均涉及化學藥品泄漏對中國各個方面帶來的影響,如環(huán)境、和俄羅斯的關系等”。[8]其中,往往又夾雜著對中國政府的批評:“守口如瓶”、“在差不多10天的時間里”,沒能讓哈爾濱市民“分享其關于這種致癌化學物質(zhì)正在流向他們的消息”,等等。但是細加分析,又可發(fā)現(xiàn)其有關新聞、文章先后還是有所不同。[9]具體來說,當我國政府開始采取措施積極應對這一危機事件后,該報也對此予以了報道,態(tài)度也有所轉(zhuǎn)變。從以下這些引自該報有關報道的段落中,我們多少可對《紐約時報》有關報道中的關注點及批評窺見一瞥。
“Foreign governments, global health experts and 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also looked on with keen interest, availing themselves of an unusual chance to see how well China’s habitually secretive authorities handled a difficult and unexpected problem.”(The New York Times, 05/12/02)
“外國政府、世界衛(wèi)生專家和預期中的國際調(diào)查人員都對這件事情抱有極大的興趣,利用這一個不尋常的機會觀察習慣性地遮遮掩掩、守口如瓶的中國官員如何處理這一棘手的突發(fā)事件。”
“An equally important question is why, for almost 10 days, China’s government did not think the people of Harbin deserved to share its knowledge of the cancer-causing chemicals that were streaming their way.(The New York Times, 2005/12/02.)”
“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在差不多10天的時間里,中國政府都沒有想過哈爾濱市民理應分享其關于這種致癌化學物質(zhì)正在流向他們的消息!
“The China Daily commentary portrayed Harbin officials as innocent victims who had responded effectively to the crisis. But many Harbin residents were immediately suspicious when city officials announced that the water would be stopped for maintenance work.(The New York Times, 2005/11/26.)”
“雖然《中國日報》的評論把哈爾濱官員描寫成對危機應對有效的無辜受害者,但是,當市政府官員宣布由于維修的原因會停水之后,許多哈爾濱居民很快起了疑心!
《紐約時報》對中國的環(huán)境問題本就持批評態(tài)度,這次,松花江水質(zhì)污染更是引來了它對中國環(huán)境問題的批評:
“Even before the spill of benzene, which has been linked to cancer, water quality in the Songhua was considered unsuitable for domestic consumption by experts familiar with the situation.”(The New York Times, 2005/11/30.)
“即使在致癌物質(zhì)苯泄漏之前,熟悉情況的專家也認為松花江的水質(zhì)是不合國內(nèi)飲用水標準的!
“China’s packed cities are now among the world’s most environmentally degraded, its rivers are among most polluted, and careless land use is expanding deserts and putting urban drinking supplies at grave risk.”(The New York Times,2005/12/02.)
“中國那些擁擠的城市現(xiàn)在位居世界環(huán)境惡化最嚴重的城市中,其河流的污染,也排入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對土地的濫用導致了沙漠化,城市飲用水供應也受到了嚴重威脅!
我們固然可以說《紐約時報》對此事的一些解讀受到其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事實上要讓這家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不受其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大約是不可能的。但是,從改進我們自身的國際傳播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應當看到這一事情的信息傳遞滯后是引發(fā)該報這些負面評論的一個因素。而在中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應對這一事件后,《紐約時報》并沒有對之視若無睹,而是也有所報道,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這可以從如下有關報道的段落中有所領略:
“After an inexcusable and potentially disastrous attempt by the authorities to conceal the nature of the water proble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local Harbin officials recovered relatively quickly. They organized a well-disciplined response, including trucked-in emergency water supplies that lessened the hardships of affected city residents.”(The New York Times, 2005/12/02.)
“在當局最初的不可原諒的、潛在地災難性的掩蓋水質(zhì)問題真相的舉動后,中國政府和哈爾濱當?shù)卣鄬焖俚鼗謴瓦^來。他們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包括調(diào)運緊急供水,這一舉動緩解了受影響的城市居民的困難狀況!
由此可見,在關于這次事件的報道中,《紐約時報》對客觀事實還是尊重的,雖然其對事實的解讀和議論不可能不受其立場的影響。
以上3則實例都牽涉到危機發(fā)生時我國傳媒的危機傳播的時效性,而且都牽涉到傳播效果,并且效果都同時體現(xiàn)在于內(nèi)、于外兩個層面。它們都說明時效性對于傳媒的危機傳播發(fā)揮積極作用至關重要。
結(jié)語
在當今信息時代,散發(fā)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如果我們的傳媒關于突發(fā)性危機事件的傳播不能跟上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步伐,不能及時將權威性的明確信息不僅在國內(nèi)而且在國際范圍及時公諸于眾,就可能會出現(xiàn)小道消息、傳言乃至謠言充斥傳播場的情況,或會出現(xiàn)關于我國的信息“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由國外傳入、夾雜著基于西方價值觀的議論的情況。所以,我們認為,在關乎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突發(fā)性公共危機事件面前,我們的傳媒和有關管理部門要在突出的位置上注意有關報道的時效性,及時發(fā)布準確、權威的信息。這樣,我們的傳媒的危機傳播就能在這些事件的報道上對內(nèi)起到提供和澄清信息、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并為公眾在危機面前的迅速行動定向提供指導的作用,對外在國際上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把一個負責任的、對待事關人民生活的突發(fā)事件應對有方、從容不迫的國家形象樹立在國際受眾的面前。因此,在信息傳遞渠道日益多元化,速度可因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的應用而達瞬時傳播,信息發(fā)布中的更新可因之而達即時更新的網(wǎng)絡傳播時代,提高我國傳媒危機傳播的新聞時效性應成為我國傳媒管理和危機管理的一大策略。
(當然,時效性并非新聞報道的唯一的操作要求。新聞傳媒從業(yè)人員應把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要求,置于同新聞工作的其它要求、指導原則的關系中去考察,才能避免顧此失彼,做到在新聞傳播中恰如其分地使時效性得以實現(xiàn)。而由于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同時間性密切相關,因此,把握好時效性同需要花費時間核實新聞信息的準確性以確保新聞真實性的新聞道德原則之間的關系,尤顯重要。但這一點就并非本文討論的范疇了。)
原文載《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五期。
Significance of Timeliness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Abstract] 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ranks among the four major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media. During a crisis,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by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s—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media profession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ffering of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in crisis management. Crisis as “an unstable situation of extreme danger or difficulty,” entails immediate response by the public. Media coverage of the crisis, therefore, must be prompt and timely. This determines the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of timeliness in crisis reporting.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issu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in people’s conception of timeliness in the Internet Age. It points out: In the Internet Age, information channels hav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ransmission speed has reached the point of instantaneous communication thanks, information updating is instant; in this context, attention paid to timeliness in crisis reporting is crucial to media’s positive role in crisis management. Moreover, it argues that in the present age of globalization, this positive role of the media is reflected in two dimensions –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mestically, media’s positive role in crisis management means that crisis communication by the media helps to clarify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banish uncertainty-trigged fear/panic among the public. Internationally, it means that media’s crisis communication contributes to projecting an image in fro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our country, of a responsible, resourceful state calm in its response to a crisis that affects people’s life.
Key Words: timeliness of news reporting crisis communication conception of timeliness
[注釋]
[1]Webester’s Dectionary 中的有關定義,獲自該詞典的網(wǎng)絡版。其網(wǎng)址為:。
[2]出處同上。
[3]Defleur,Melvin and Ball—Rokeach,Sandra.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fifth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p. 309.
[4]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頁。
[5]杜駿飛《論網(wǎng)絡時代的全時化新聞理念》,博客中國2004年12月19日。
[6]馬成龍《“媒體、危機和非典型肺炎”專欄前言》,《中國傳媒報告》第5卷第1期(2006年2月)第 5頁。
[7]殷玉倩(2007)《英美主流媒體如何報道中國從框架理論看“衛(wèi)報”與“紐約時報”的涉華報道》(碩士學位論文),第39頁。
[8]殷玉倩(2007)《英美主流媒體如何報道中國--從框架理論看“衛(wèi)報”與“紐約時報”的涉華報道》(碩士學位論文),第39-40頁
[9]殷玉倩(2007)《英美主流媒體如何報道中國--從框架理論看“衛(wèi)報”與“紐約時報”的涉華報道》(碩士學位論文),第39-41頁。
張詠華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